1、新能源行业仍在迅速增加的红利期,预计未来行业多年复合增长 25-30%,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持 续的工程师红利和相对欧美日韩的低成本优势,在这一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慢慢的变多的新能源新技术将从实验 室走向产业化。 2、新技术渗透率伟大共振可孕育巨大的投资机会,历史上孕育过很多十倍牛股,新技术壁垒+阶段性红利爆发 作用于相关公司的 EPS,使得这一些企业增速远快于行业增速,获得业绩与估值上的戴维斯双击。在未来十年, 类似的情节将在新能源行业持续上演,当然有的技术短期兑现度强红利已经近在眼前,投资具备可持续性。 有些技术现在仍然偏远期,可能投资上偏主题,但任何一个新技术都有一个产业化的过程,我们不妨更宽 容一些,只要原理上不违背科学常识,有可靠的降本路径,相比较现存技术是更优的选型,都可作为配置选择。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发布中信建投新能源新技术组合,精选 10 大重仓股(总计持股票比例超过 50%),代表 为来新能源技术变迁核心方向,他们分别是:N 型组件龙头(Topcon)、宁德时代(动力/储能电池产业链领军)、 隆基绿能(HPBC)、迈为股份(HJT)、华阳股份(钠电)、维科技术(钠电)、钧达股份(Topcon)、奥特维(OBB)、 复合铜箔(复合铜箔)、。 从回测数据上来看,该组合超额收益显著,后续我们也会对该组合进行适时调整,一直在优化,我们判断该 指数将持续战胜行业指数,代表着未来新能源投资的主要方向。
历史上看,主流动力电池体系形成三元和铁锂两大类,2020 年前补贴更倾向于容量密度较高的三元电池, 故三元占优,2020 年以后补贴退坡叠加铁锂爆款车型推行两者均衡,2021 年以来由于原材料价格高位三元性价 比下降,铁锂逐渐占优。
行业代表性公司估值与装机占比相关性强,在铁锂占比提升预期之下,德方纳米等代表性公司估值被大幅 拉升至当年 400x,次年 200x,随着业绩兑现估值中枢目前高位期已过,2022 年以来考虑格局和盈利能力恶化 的预期,估值持续走低。
历史上看,硅片技术分为直拉单晶以及铸锭多晶技术,在 2017 年之前晶硅片技术路线由于技术门槛、成本 相对更低,一直都是光伏行业的主流路线 年以来,随着隆基布局金刚线切割、PERC 电池等动作,推动 单晶产品逐步对多晶形成替代,成为市场主流。
过去 5 年间,单晶渗透率的提升也带来了隆基的崛起。隆基早在 2006 年带领团队对行业诸多技术路线进行 了缜密的研究,公司管理层认为光伏发展的本质在于“度电成本尽可能降至最低”。经过分析,公司最后得出结 论“即使多晶铸锭成本将为 0,度电成本上仍是单晶胜出”,并判断单晶将是未来度电成本最低的技术路线 年逆行业趋势选择单晶硅片技术、2015 年大规模使用金刚线 年布局 PERC 电池组件 产能加速单晶替代,历史上三次关键战略选择体现出隆基对技术极为深刻的理解,和公司从始至终坚持的“第一 性原则”。同时也进一步体现出,把握住新技术的渗透将带来显著超额红利,并足以颠覆整个行业格局。 隆基 2006 年逆行业趋势选择单晶硅片技术、2015 年大规模使用金刚线 年布局 PERC 电池组件 产能加速单晶替代,历史上三次关键战略选择体现出隆基对技术极为深刻的理解,和公司从始至终坚持的“第一 性原则”。同时也进一步体现出,把握住新技术的渗透将带来显著超额红利,并足以颠覆整个行业格局。 隆基估值也与单晶渗透率了相关性较强,过去几年随着单晶渗透率持续提升,隆基估值中枢也从之前 20x 不到提升至 40-50x 以上,但随着单晶硅片格局分化、以及市场担心产能过剩等问题,隆基估值出现一定回落。 后续要关注隆基在电池、组件领域的持续突破。
下游对降本及产品性能提升的持续追求下,锂电和光伏的新技术迭代层出不穷。根据不同新技术渗透率曲 线预期的不同,我们按照新技术成熟度和放量节奏对各个新方向进行排序梳理。锂电方面,负极包覆剂、碳纳 米管和 LiFSI 已实现批量应用,渗透率持续提升;4680 电池、磷酸锰铁锂和硅基负极 2022 年已实现小批量应用, 23 年有望进入渗透率陡峭上升期,钠电、复合铜箔和麒麟电池 23 年进入产业化元年,技术方向确定性高,未 来几年将开启高速成长。 光伏方面,新技术主要围绕电池技术路线,以及配套降本增效工艺的变化。电池技术路线方面最重要的包含 TOPCon、HJT、XBC 三条路线 年均实现 GW 级别落地,其中 TOPCon 由于显著性价比成为当前行业主流 路线 年渗透率有望大幅度的提高。降本增效路线BB、激光转印、电镀铜、银包铜浆料、切片 机及钨丝等工艺,其中 SMBB、银包铜、薄片切片机钨丝将在 23 年迎来量产,0BB、激光转印、电镀铜还需持 续跟踪。 选股思路:锂电方面,关注 2022 年开始渗透率已然浮现快速提升且 2023 年兑现业绩的快充和 2023 年开始 量产元年的复合铜箔、钠电、锰铁锂几个新技术方向。光伏方面,新技术主要围绕电池技术路线以及配套降本 增效工艺的变化,电池技术路线方面最重要的包含 TOPCon、HJT、XBC 三条路线。
光伏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伴随电池片技术迭代推进效率提升,而电池追求高效的本质则来自于降本。由于光伏电 池片转化效率公式为:电池片输出功率=光照幅度(1000W/平米)*电池片面积*转化效率,因此当光照幅度、 电池片功率一定时,转化效率的提升能够降低电池片的面积,形成对于组件非硅成本和电站 BOS 成本的摊薄, 从而持续降低产业链成本水平。 2015 年以前,Al-BSF 铝背场电池在国内电池片的渗透率在 90%以上,但到了 2018 年其效率达到 20%接近 瓶颈,2019 年起 PERC 电池产能开始迅速崛起,从 2016 年市场渗透率不足 10%,到 2019 年能超过 50%,成为 目前市场主流电池技术路线。
PERC 面临效率提升瓶颈,发展高效 N 型势在必行。PERC 电池理论极限效率在 24.5%,目前市场 PERC 电池平均量产转化效率约 23.5%,已逼近效率极限,亟需新一代高效电池技术替代。而 N 型电池效率提升潜力 大、投资所需成本不断降低,本轮光伏技术变革将由 P 型电池转向 N 型电池(TOPCON、HJT、IBC)。 目前 TOPCON 成本相比来说较低性价比显著,2022 年将迎来大规模量产元年,将成为近年扩产主流。HJT 电 池参数性能最优,但当前成本仍然偏高,需要持续推进降本技术才能量产。而 IBC 电池具备最高的转化效率, 并可叠加工艺继续扩大优势,但成本比较高且牺牲双面率,预计将有部分领先企业配合特定场景布局应用。
由于光伏产品的终端应用设计寿命高达 20 年以上,同时投资回收期高达 10 年以上,因此业主对于光伏产 品具备天然较低的风险偏好,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初期会存在一定阻力。但若新技术具备显著的性价比,能够大 幅缩短业主的投资回报周期,同时在头部组件和业主端得以验证后,将会快速开启新技术渗透周期。 当新技术带来的溢价相较于成本具备显著性价比时,下游业主端将会持续推进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渗透 率开始慢慢地提升。当新技术的性价比在终端得以可靠验证,同时产能开始大规模释放后,新技术渗透率将得以 快速放量,同时有望恢复到合理溢价水平。而后随着新技术完全普及,其溢价最终让利给下游实现行业降本。
当前来看,2022 年的 N 型组件类似于 2016 年的单晶组件,已经具备显著性价比优势,有望迎来渗透率持 续提升。
N 型电池组件相较于 P 型的性价比大多数来源于于三个方面:1)转化效率提升时,能够摊薄组件每 W 玻璃、 胶膜、铝框等成本,降低组件自身的非硅成本;2)转化效率提升时,能够摊薄每 W 终端安装时的 BOS 成本, 形成组件产品的溢价;3)由于 N 型高效电池组件具备低衰减、高双面率以及低温度系数等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全 生命周期每 W 发电量更高,形成组件产品的溢价。
我们判断,当前 TOPCon 电池处于技术爆发红利前期,N 型量产布局领先的企业将有望率先获得高额利润 及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其优势地位,今年有望实现平均 0.05-0.1 元/W 以上溢价。而随着后续技术持续扩散红利 将逐步释放至下游终端,实现光伏产业链整体降本,溢价水平或将持续降低直到技术完全扩散,而技术领先公 司有望通过更高品质的产品,获得更好的市场占有率。 按照溢价、成本测算,当前时点 TOPCON 最具性价比。当前不同电池厂在各电池技术参数差异较大,目 前相较于 PERC,TOPCON 最具性价比,头部厂家已经实现一体化成本持平,其他大部分厂商也实现 0.05 元/W 以内差距;HJT 较 PERC 高 0.1 元/W 以内,头部厂家计划年底实现一体化成本持平;IBC 头部厂家计划年内投 产后实现一体化成本持平。
考虑到当前 TOPCon 头部厂家已经接近成本持平于 PERC,同时可溢价 0.1 元/W 水平,因此当前 TOPCon 电池净利润可实现 0.1 元/W 水平。而随着薄片化推进和技术升级,TOPCon 等高效电池成本还将继续降低, 效率仍有望持续攀升并保持溢价水平,则能够显著厚增技术领先企业的超额利润。 当前领先电池组件企业对于 N 型高线电池企业已具备产业化布局,并于 2022 年推出量产产品,2023 年进 一步放量。其中由于 TOPCon 现阶段经济性,预计今、明两年将会有较大规模量放出,其中晶科、钧达等电池 组件企业布局领先,年内已经实现大规模投产和出货,其他厂商也有望于明年上半年批量投产。我们预计 22、 23 年 TOPCon 扩产将分别达到 100-150、150-200GW 以上水平。
其他技术路线方面,由于 HJT 当前成本相比来说较高、难度较大,但随着 Q4 以后新工艺导入将初具性价比水 平,以及未来降本增效仍具备较大潜力空间,因此大多扩产为不计短期盈利的新玩家,依照我们统计,预计 2022-2023 年 HJT 扩产产能分别为 30、40-50GW 以上,若 2023 年降本增效工艺导入顺利,或将在 2024 年扩产 中超出市场预期。 由于 IBC 当前难度较大、需要较为深入的工艺积累,因此主要为隆基、爱旭两家企业布局量产扩产,同时 隆基 2023 年扩产路线目前仍未公开,因此我们预计 2022 年 IBC 扩产产能 40GW 以上、2023 年存在不确定性, 若隆基仍布局 BC 技术或其他厂家导入,后续扩产仍有望持续上升。
随着 23 年 N 型电池渗透率快速提升,我们大家都认为产业配套的降本增效工艺将成为产业关注的重点方向,一 方面意义在于头部厂商通过降本增效工艺,其产能能够显著领先于其他厂商高效电池;另一方面,各条技术路 径之间赛跑竞争也通过降本增效工艺来实现。 降本增效工艺方面,降本大多数表现为薄片化、降低银浆,其中薄片化又可通过超薄切片机、钨丝工艺来实 现,降低银浆主要是通过 SMBB/0BB、激光转印、电镀铜、银包铜等工艺实现。 增效大多数表现为提升电池转换效率、组件功率,其中提升电池效率主要是通过 SE、双面 poly、双面微晶,提 升组件功率主要是通过 POE/光转膜等封装实现。
钠电是不是具备产业化应用能力,主要看相较于现有电化学储能体系是不是具备性价比和性能优势。性价比方 面,对现有铅酸电池性价比已无争议,对锂电当前具备性价比,长期与锂价相关;性能方面,钠电由于自身斯 托克斯半径较小故在低温性能和倍率性能上具备天生优势 依托层状氧化物或普鲁士蓝/普鲁士白正极和硬碳负极,以低成本为特色的钠离子电池,其 BOM 成本较低, 理论在 0.3 元/Wh 附近,而且因为碳酸钠廉价,BOM 成本波动不大。
钠电性能优势大多数表现为安全性能和低温性能较优。 安全性能方面:钠离子内阻高于锂离子内阻故短路发生后电池瞬间发热量少,温升较低,所以在所有安全 测试项目中,均未发现起火现象。 低温性能方面:钠离子由于其半径较锂离子大,故其溶剂化能较低、斯托克斯直径较小,相同浓度的电解 液具备更高的电导率,具备更好的溶剂脱出能力和界面离子扩散能力,低温性能较好。
和锂电活性物质类似,钠电正负极材料也有插层类、相变类的基本区分;高容量、高电势差、高电导、高 循环稳定性、动力学特性好、成本低等是共性需求。 钠电当前三种路径各具特色,从应用进度上看,层状氧化物钠电与三元锂电相近且性能均衡而更快推广; 普鲁士蓝成本和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具备一定优势,但要解决结晶水带来的循环衰减问题;聚阴离子路线循环寿命有明显优势,但需要改进提升克容量和倍率性能。
各类钠电正极材料的实际容量在几十到 200mAh/g 以上范围,对钠电压在 2 到 4V 以上范围。除了对能量密 度有直接贡献的容量-电压特性需要关注外,钠离子的有效扩散和各类(成分、价态、物相结构、聚集态)稳定 性也很重要。
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以对锂电压低、容量较高(相比于其他插层类材料)为卖点得到了广泛的产业 应用,而且也具备存储钾离子的能力,但并不适合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在上世纪锂离子电池走出实验 室的同时间段钠离子电池并未产业化,缺乏合适的负极是重要的原因。 各类软碳、硬碳材料,以及氧化石墨烯等碳材料的碳层间距更合适,不同程度可以储钠。其中,硬碳材料 容量较高、对钠电压较低、循环稳定性好,而且易于规模化。同时,提升首次循环效率的缺陷工程、表面工程 工作也在进行。
预计在 2022 年底-2023 年初步规模化后,2025-2030 年是较高性能、较低成本钠离子电池大规模验证-高速 发展的时间段。 预计至 2025 年,两轮电动车、低速电动车、叉车、储能和少量 A00 级乘用车等是钠离子电池率先发力的 细分战场,市场空间近 50GWh,近 250 亿元。至 2030 年,部分商用车、启停电池等也开始贡献销量,市场空 间扩大至近 260GWh,逾千亿元。钠离子电池规模在对应二次电池市场中的规模总计分别超过 3.2%、9.1%。
根据当前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测算需求,预计 2025 年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铝箔需求 12 万吨、6 万吨、17 亿 平、8 万吨和 3 万吨,对应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铝箔规模 34、9、22、15、6 亿元。
钠电池环节参与者众多,一般分为传统锂电池厂商和科研院所背景新进入者,具备代表性的有宁德时代、 中科海钠、钠创新能源、传艺科技和华阳股份等。
宁德时代 2021 年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产品。公司表示,其电芯单体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达 160Wh/kg;常温下充 电 15 分钟,电量可达 80%以上;在-20 度低温环境中,也拥有 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系统集成效率可达 80% 以上;热稳定性远超国家强标的安全要求。而且该电池可以和磷酸铁锂电池成组为“AB 电池”包。
源自中科院的中科海钠在钠离子电池的基础材料以及电芯、系统层面进行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探索。除底 层科技方面的积淀外,其在两轮电车、低速电车和储能等应用领域均有示范产品。
钠创新能源成立于 2012 年,具备钠离子电池正极、电解液、电池制造以及系统集成与管理的相关技术。2022 年 10 月 25 日,全球首条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 万吨电解液的生产工 艺包设计。目前正极材料及电解液已经在 20 余家电池制造企业进行验证。
集流体是汇集正负极电流的结构部件,当前锂电池分别使用铜箔和铝箔作为负极和正极的集流体。复合集 流体则采用“金属-PET/PP 高分子材料-金属”三明治结构,用高分子材料代替大部分厚度的金属层,仅采用两 面约 1 微米的金属层导电,电池针刺时无毛刺产生,同时高分子层起到“断路效应”防止电池热失控,也避免 传统金属集流体老化脆断及产生毛刺的风险,安全性能显著提升,此外高分子层的加入也带来了减重提升能量 密度和降本的作用。
复合铜箔降本能力更显著,假设 6μm铜箔替换成 1μm 铜箔+4.5μmPET 支撑层+1μm铜箔三明治结构 PET 铜箔(NCM523),其用量为 0.35kg/kwh,较铜箔减重约 50%;基于此,测算质量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 200 wh/kg 的电池包能量密度将提升至 215wh/kg,质量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提升约 7%,效果显著。
良率和铜价是决定复合铜箔和传统铜箔成本关键变量,高铜价有利于复合铜箔的相对原材料成本优势,预 计铜价>5 万/吨,复合铜箔良率水平达到 80%以上时,其相对传统铜箔具备较好的经济性。
复合铝箔主要用于三元高端项目,因为制造工艺高价格较贵,相对传统铝箔成本劣势明显,渗透率提升总 体偏缓,预计 2025 年复合铝箔渗透率 5%,需求 8.3 亿平。复合铜箔在提升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增强安全性和降低成本 方面具备明显优势,综合看,是传统铜箔的下一代产品,预计 2025 年复合铜箔渗透率 15%,需求 25.7 亿平。
工艺:复合铜箔采用蒸镀+水电镀组合工艺。传统的铜箔主要是由铜溶液在阴极辊设备上的电解工艺制备, 而复合铜箔是在基材厚度 3-8um 的 PET、PP、PI 等材质表面采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得到一层约 60nm 的金属层, 实现基材表面金属化。然后通过水电镀增厚的方式,将金属层加厚到 1μm 或以上,制作总厚度在 6μ左右的复 合铜箔,用以代替 6-8um 的传统电解铜箔。复合铜箔工艺包括两步法和三步法,两步法是磁控溅射+电镀,三步 法磁控溅射+蒸镀+电镀。目前两步法工艺流程简单、成本比较高,而三步法采用蒸镀增厚铜层作为过渡步骤,提 升后段电镀效率,具备更好的产业化前景。
产业进展如火如荼,多家公司转型加入。金美新材、厦门海辰锂电、宝明科技、双星新材、方邦股份等公 司借助自身技术优势,相继布局复合材料,涉及复合铜箔、复合铝箔项目,其中金美新材、海辰锂电和宝明科 技的产品研制和产能规划节奏相对领先。
充电难、充电慢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痛点,在补充能源效率方面与燃油车存在的差距对新能源汽车渗 透率造成一定影响。2022 年电动车销量超预期爆发增长,虽然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车桩比会降低, 但充电难、充电慢依然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痛点。充电桩数量不足以及单车带电量的提升延长了补能和等 待时间,但目前市场上不同价位的热销车型平均快充时间大都多于半小时,远高于燃油车的平均加油时间。换 电方案推广成本和难度较高,因此大功率快充成为新能源车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提高充电功率有大电流和高电压两条路径,高电压更为主流。特斯拉 Model 3 是大电流的代表,保时捷 Taycan 800V 充电平台是高电压的代表,800V 电压平台可使快充功率突破至 350kW,实现 6C 到 8C 充电。除充 电功率大幅度提高外,由于电流小散热少,能支持快充的时间也更长,可在 SOC10%-50%内均以 250kw 以上功率 充电。小鹏 G9 则采取了高电压+大电流的方式,其 4C 版本在搭载 800V 平台的同时极限电流能够达到 600A 以 上,实现了 430kW 的极限功率。
海内外车企积极地推进 800V 平台和车型上市。2019 年保时捷推出 Taycan,首次在纯电车上搭载 800V 充电 平台,随后包括现代 IONIQ5/6、广汽埃安 V Plus、奥迪 e-tron GT、Lucid Air、比亚迪元 Plus、起亚 EV6、北汽 极狐αS HI、凯迪拉克 LYRIQ、小鹏 G9、长城沙龙机甲龙在内的 13 款 800V 车型已量产上市。其它车企的 800V 车型计划也在积极地推进中,预计至 23 年吉利、理岚图、华为等品牌均有 800V 车型上市并交付。
若 800V 替代 400V,高压系统对应有两种升级方案:1)充电 800V+用电 400V:涉及充电的部件为 800V, 涉及用电的部件维持 400V,该方法不需要压缩机、PTC 等重新适配,成本较低;2)充电 800V+用电 800V:全 系高压架构,即充电、用电均采用 800V 部件,该方法效率更加高,随着供应链整体升级,高压部件成本下降, 预计 23 年后,全系高压结构将成为未来主流。 目前市面上充电桩多为 400V,升级至 800V 有两种方式:1)将充电桩升级为 800V:若升级充电桩,则充 电枪、接触器、线束、熔丝等都需提升耐压等级。如果工作电流也增加,那么还要增加底部电扇,桩内用循环液冷。2)在车身加配 DC/DC 升压模块。受益于高电压快充大趋势,充电桩产业链有望通过技术升级增加价 值量、提升市场空间。
新技术的应用会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准入壁垒,而具备核心技术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将会促进凸显。目 前包括电池研发生产、SiC 产品生产在内的产业链龙头公司以及计划配套 800V 相应车型的公司具备较好的发展 前景和投资价值,考虑到未来需求的旺盛,预计产业链上游企业将长期受益,并与下游配套车企协同发展。我 们认为围绕 800V 产业链,电池、电机电控、OBC+DC/DC、空气压缩机/PTC、元器件(电容、继电器、熔断器)、 连接器及线束均有中长期成长机会。
大电流快充需要负极通过石墨改性和硅基负极来提升稳定性。由于高倍率充电会导致锂电池电极和电解液 稳定性降低,电池副反应增加,800V 电池组电芯需要研发更高性能的材料。其中提升点主要在负极材料,一方 面现有的石墨负极为层状结构,锂离子只能从端面进入,离子传输路径长;另一方面石墨电极电位低,高倍率 充电会使石墨电极极化增大,导致负极表面出现析锂现象。目前主要能够最终靠石墨改性和采用硅基负极来解决 高倍率快充下的材料问题。
负极包覆材料能有效提升电池首效、寿命、倍率,随着快充逐步普及,用量有望逐步提升。 (1)降低不可逆容量,提高放电效率。包覆石墨避免了电解液与石墨表面的直接接触,提高了石墨的振实 密度,通过减少比表面积抑制了 SEI 膜的形成,降低了不可逆容量; (2)提高循环性能和常规使用的寿命。包覆形成的表面乱层结构对石墨片层起到钉扎作用,避免了电解液中有机 小分子的共嵌入进而导致石墨片层的剥落以及降低循环性能; (3)提高倍率性能,实现快充。在石墨表明产生一层薄而连续的非晶碳层从而起到提高倍率性能的作用。
目前人造石墨负极包覆材料的添加比例大致在 6%-15%;天然石墨添加比例大致在 5%-11%;硅碳负极因为 硅约 300%的体积膨胀效应,添加比例在 30%以上。得益于快充逐步普及,我们预计 2025 年人造石墨体系下包 覆材料使用比例将升至 12%,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负极包覆材料需求将达 29.3 万吨,2021-2025 年 CAGR 达 48%。
继风电、光伏、电动车之后,储能将成为新能源快速地增长的第四赛道,具体原因为: (1)新能源装机占比高增,2021 年全国新能源累计装机约 63504 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渗透率稳步提升, 由 2010 年的 3.1%持续高增至 2021 年 26.7%,部分省份如宁夏、青海等已超过 50%。海外方面,欧洲新能源发 电渗透率已接近 25%。而不稳定的电源不利于电力系统稳定,亟需储能作为“缓冲带”。 (2)储能的具备多种优势,如调节性能好、不产生碳排放、对场地要求低、建设周期短等。储能在调节性 能上的优势最明显,可以在毫秒级切换±100%出力。 (3)近年来国内外均产生了电力危机,主要是灵活性资源不足引起,而储能则是最重要的灵活性资源。 储能推动力方面,国内储能的促进因素主要为政策强配、以及推动储能经济性提升等。
而海外则多以政策鼓励、补贴等形势推动储能发展,以美国为例。2018 年 3 月,美国发布《住宅侧储能系 统税收抵免新规则》(ITC),针对住宅侧光储系统,若用户在安装光伏系统一年后再安装电池储能系统,且 满足存储的电能 100%来自光伏发电的条件,则这套储能设备也能够得到 26%的税收抵免。
储能市场近期变化有: (1) 国内大储项目爆发,单月中标额突破 12GWh:6 月份开始每月中标量增长到 3GWh 以上,到 9 月份、10 月份中标量先后达到 6GWh、12GWh,实现翻两 番,体现了国内储能旺盛的增速。 (2) 海外储能增长同样迅速,以美国为例,美国储能已连续两年新增装机增速突破 200%。(3) 预测全球储能装机高增,今年在 75-80GWh 之间,同比增速超过 100%;2023 年达到 150GWh,接 近翻番;2025 年接近 400GWh:
随着 2021 年海风抢装结束,预计从 2022 年开始,国内海上风电进入新一轮的快速成长期。从目前各省发 布的“十四五”规划来看,目前沿海各省、市、自治区均已发布“十四五”海风规划,预计“十四五”新增海 风并网/开工达 70GW;近 2-3 年广东、山东、浙江等地在国补取消后推出地方补贴,将有利于目前较高海风造 价下的海风建设。 我们预计“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海风市场拥有非常良好的成长性: (1)各省市针对“十四五”海风均提出了积极的发展规划,从目前各省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来看,目前 沿海各省、市、自治区均已发布“十四五”海风规划,预计“十四五”新增海风并网/开工达 70GW; (2)海风距离负荷中心近,目前沿海多省市电力供需紧张,格外的重视海风发展,不存在消纳难题; (3)有效解决土地资源约束,目前,光伏和陆上风电相对海上风电成本更低,但占用土地资源问题更为严 重,对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4)目前海风在全国范围内仍未全面平价,除广东、福建、海南外,其他各地距离平价还存在 1000-3000 元/KW 的造价差,预计全面平价后成长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5)行业基数小,除江苏、广东省以外,其他沿海省市 2021 年底存量海风装机均在 4GW 以下。 预计海风建设在 22 年抢装间歇期后将再度爆发,十四五中后期国内海风年均新增装机复合增速有望超过 40%。
预计 2022-2026 年,全球风电装机复合增速约 11%,其中海风装机增速高企,预计复合增速将达到 40%以 上。 全球各国近年纷纷出台海风发展规划,欧盟四国提出 2030 年海风目标增至 65GW。2022 年 5 月,丹麦、 德国、比利时与荷兰的政府首脑在“北海海上风电峰会”上共同签署一份联合声明文件,旨在将北海打造成欧 洲的“绿电中心”。上述四个欧盟国家承诺,到 2050 年将四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将增加 10 倍,从目前的 16GW 提高至 150GW;在 2030 年海上风电装机总量将达 65GW。
欧洲海风市场持续发展,美洲、亚太等将成为海风的新增市场,预计 2022-2026 年全球海风新增装机 CAGR40%以上
展望 2022-2025 年,我们预计,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复合增速 11%,其中,中国海风 CAGR 为 41.4%,海外 海风 CAGR 为 29.4%;“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海上风电是新能源行业空间较大、增速较快的细分方向之 一。 海缆用量主要与离岸距离紧密相关,海上塔筒和桩基也随着海水深度增加,重量一直增长,目前海风整体 发展的新趋势是深远海化。2021 年并网项目平均离岸距离 30.88Km、以装机量计算加权平均距离约为 33.65Km,2022 年新招标/核准项目平均离岸距离 33.89Km,较 2021 年并网项目增长 9.78%,加权平均距离为 40.41Km,较 2021 年增长 20.1%。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10月21日,#iPhone16官旗多款机型破发#冲上热搜。在2024年“双11”电商节中,苹果发布仅1个月的iPhone 16系列全系迎来降价,这是新机发布以来官方渠道首次降价。有网友评论表示,“换与不换,还在纠结中”。也有人说,“你不买他不买,月底还能降800”。
2025年1月11日结束本学期工作,共19周;根据重庆市教委此前发布的《重庆市中小学2024-2025年学年度校历》,第一学期2024年9月2日开学行课,2025年1月18日起放寒假。
【大美中国】10月21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西双湖国家湿地公园,红枫、湿地松、栾树等植被色彩斑斓,秋景如画。
10月21日晚,大量网友发帖称,参与淘宝双十一活动刚付完尾款就被退款,相关消息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多家媒体跟进报道。对此,22日,淘宝官方客服回应南都记者称,为了确认和保证交易流畅性,订单超时未付款会被自动取消,若是合并下单,超时将以其中最快订单关闭时间的订单为准。
①“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节气。② 防寒保暖,及时增加衣物,清热泻火,防止内火引外寒。③冷空气活动频繁,要注意防寒保暖。
气候霜降鸿声切,从容向寒迈。今天,齐鲁大地迎来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后,天气渐冷,地表的水汽凝结成了霜。寒霜一般出现在秋天晴朗的月夜。
南都讯 记者孙小鹏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依法查处一起利用网络站点平台在国内违规开展线上数学竞赛活动(Think Math Challenge,数学思维挑战赛,以下简称“TMC”数学竞赛)的案件。
如今的娱乐圈中有很多的童星,像是关晓彤、杨紫、张一山等人都是从小就在娱乐圈中拍戏了。如今她嫁给了比自己大23岁的老公,生活非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