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接到市民杨女士报料,称自己被商家欺骗,在购物平台买到假黄金饰品,她试图联系商家退款,却发现对方已经“跑路”。
记者针对有关问题做出详细的调查发现,在“金惑”的暴利下,线上黄金买卖仍存乱象,杨女士的经历仅是此类黄金消费问题的冰山一角。
根据杨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在购物平台以“仿金”“镀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市面上有不少被称作“仿金水”“仿金剂”的化学产品。多数商家说,浸泡此类药剂,可以将底材外色改为金色。“这种药剂多用于铜制品上色,工艺品行业用的比较多。”一位店主说。
不过也有部分商家称,这类产品能用于饰品上色,且成品与真金外观差别不大:“铜含量越高洗出来越亮,外表和线毫升药剂只要几百元,可以用很久。”该商家还表示,银制底材也可以浸泡上色,只需要在上色前用珠宝清洗剂处理即可。
得知记者想制作仿金饰品,一位店主又推荐了另一款产品:“饰品制作用电镀工艺的多,铜、镍、银做底材都可以。”该商家介绍,与浸泡上色不同,电镀上色是给底材表面上一层真金,效果更好,可以“应付”外行人。同时他也表示,电镀上色需要操作者购买专业设备,倘若需求量不大,他可以介绍专业技术人员代做,性价比会更高。
根据该商家介绍,记者在购物平台检索“黄金维修”,并与部分店主取得联系,相关店主均表明,除给黄金饰品补色外,也能够最终靠电镀工艺给银、铜类底材上色。还有店主表示可以批量制作:“上色黄金、玫瑰金每件70元起,上色白金每件60元起,数量多价格可以商量。”
除“金包银”“金包镍”等“障眼法”外,近年来,原本廉价的沙金、锡金,经改造升级后,也可能“以假乱真”。所谓“沙金”“锡金”,均为含金量较低的金属,做成饰品后,外观与纯金饰品十分相似,普通消费者通过肉眼难以分辨。但这两类金属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颜色会变暗,实际价值也与黄金相差甚远。
售卖电镀金饰、锡金、沙金的行为本身并不会违反法律,但有商家利用线上购物无法查验实物、假货迷惑性强的特点,通过模糊产品的名字等“擦边营销”的方式,将这类产品涨价几十倍售卖,让一些消费者受骗。“大家常说的‘沙金’就不是金,含金量可忽略不计,用仪器也基本检不出,将其称为‘金’只是个销售噱头,是市面上为了好卖。”一位店主透露。
一位锡金销售者自信地表示,自家锡金可以经受除光谱检测外多种黄金检测的“考验”,与真金基本上没有差别:“锡金每克15元,20克以下饰品不按克算,剪开内部也是金色,火烧不会变色,吸铁石吸也没问题,重量上和真金差不多。”他一边说一边进行推销:“这条‘金项链’298元,同款金饰品,工费都不止这些。”
经过多日观察,该商家的社交账户每天会有三四十条锡金产品推介,品类涵盖项链、戒指、耳坠、手链等,更不可思议的是“金条”产品。当记者询问能否刻制代表足金的“999”钢印标识时,店主爽快答复可以随意刻制钢印,钢印内容由买方决定。
根据市民杨女士描述,自己购买的金包银戒指附带有足金防伪证书,这也成为自己购买之初没有起疑的关键原因。但据记者调查,杨女士拿到的防伪证书中,防伪标志与正规标志存在一定的差异,证书上给出的网站也几乎“停摆”,甚至涉及公司都无法查证。
“证件上‘MA’‘AL’‘CNAS’等logo,确实代表不同的机构认证,但这些标志下面缺少了关键的数字认证号码。”有业内人士分析,该证件非常有可能是商家自制的。
除此以外,亦有业内的人表示,目前市面上还出现了一类新型“假证书”:“把一件真金饰品送去鉴定,获得真的鉴定证书和二维码,再按照这件真金的款式制造出批量假黄金,通过复制真金二维码的方式,使赝品‘成真’。”在这位业内人士看来,由于真假黄金饰品的款式、外观相同,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而据济南一位黄金门店负责人透露:“无需样品就可以直接出鉴定证书的公司、网店也很多,有些正规公司也可以做。”
记者通过线上摸排发现,多数检验测试公司表示制作假证属于违反法律行为,没有商量余地,只能严格“一物一鉴”。但有部分网店店主和检验测试的机构以含蓄的方式表示可以制作。
“假如你的金子没有钢印,那就能商量。”一位店主说。而在另一家有正规注册资质的公司,当记者以商家身份咨询能否简化金饰检测流程时,该负责人马上暗示记者,自己能直接出具检验报告,并声称可以全流程线上处理:“正常流程检测,每件费用1000元。如果想直接出报告,全程无需寄样品,含金量多少能自己定,每件3000元,毕竟这种行为实验室需要担风险。”
该负责人还表示,鉴定证书一般是以公司为单位出具,若是个人售卖、无委托公司,也能够给大家提供个体店铺名称,这样的一种情况需提交一份数据声明,供鉴定机构内部留存。“要是个体也没有公章,提交个人身份证件与手印即可。”
记者发现,部分商家将虚假的鉴定证书与假金产品结合销售,借助“双保险”实现盈利目的。
根据消费者反映,部分购物平台在贵金属产品商家的入驻、监管等环节也不尽如人意。在杨女士看来,购物平台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维权流程,消耗消费者的耐心,消费者常因维权行为费时费力而不了了之。此外,平台对商家的处罚仅停留于催缴、拉黑,商家能通过借用他人身份信息等方式规避处罚。
根据杨女士提供的信息,记者以入驻平台、从事黄金产品销售为由,联系了某平台客服。“通过线上申请,提交身份证与手机号,再提交保证金即可。”该平台客服简要描述了入驻流程。
当记者询问在平台售卖贵金属要不要防伪验证、货源证明、营业资质时,该客服表示,目前平台没有类似要求,更无需寄样,售卖产品的质量、真伪全凭商家自觉:“不用给我们证明,能给顾客证明就行。”
至于保证金问题,尽管客服称是根据店铺销售额收取,但部分消费者反映,自己受骗后,商家保证金往往处于缴纳不足、无法还款的状态。对于以上问题,该平台客服表示,会根据商家提供的联系方式积极联系。不过当记者询问商家如果已经闭店该如何催缴、为何保证金会缴纳不齐时,平台客服表示,遇到此类情况,平台也无能为力。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部分二手交易买卖平台,在这一些平台中,部分商家打着出售二手正品金饰的幌子,结合伪造的票据,以较低价格出售假金产品。相较购物平台,二手交易买卖平台对卖家的审核标准更低,基本上没有任何针对昂贵商品的监督举措,店铺保证金更无从谈起。
对于此类问题,山东瀛岱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吴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买卖镀金、锡金、沙金等产品问题上,若卖方在宣传售卖时,明确告知消费者商品的材质,那就属于正常的交易行为。若卖方将此类产品按照黄金产品做宣传,还按照黄金的价格售卖,则属于欺诈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黄金的价值、售卖产品的数额,则会构成刑事犯罪的立案标准。”
“在出具相关鉴定证书环节,即便相关鉴定机构并无与违法经营者串通造假的主观故意,但其对单一的样品出具大量鉴定证书的事实行为,很可能涉及嫌疑违反法律、甚至构成犯罪,应当依照法律来追究刑事责任。”吴震说。而对于直接售假证的经营者,其虚假宣传行为、知假反假的行为则涉嫌诈骗犯罪。
此外,吴震表示,平台方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商家的生产和销售中,但并不代表其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基于避风港原则,平台有接到消费者的投诉后及时删除、下架相关虚假信息的义务,还有向消费的人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姓名、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义务。”吴震说,“平台方应对金银等贵重物品或特殊物品的卖家设置准入门槛,事前做好审查工作,在商品交易流通的售前、售中、售后所有的环节,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置。”